星期二, 4月 25, 2006

T-2 Project

在Mike架設的『台灣360度虛擬實境與全景攝影論壇』當中,
與Mike共同發起了一個 T2 專案(T2 Project),
目的就是期望能夠透過一個明確的目標,
建立一個喜好360°環景攝影的社群。

當然,
附帶的一個任務,那就是建立台灣地區的環景影像資料庫,
這是因為個人的能力、時間都有限,
很難全省走透透去紀錄、拍攝各地的360°影像。

再者,一些文史背景資料也要進行類似像鄉野調查的採集,
這就不是個人單靠熱情可以完成的...

匯集各地對於這片土地的關懷者,
透過網路,大家一起來紀錄與分享,似乎是不錯的點子,
所以在與Mike等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之後,
決定以台二線省道為這計劃的主軸。

而初期,再將台二線省道沿線切割出幾個子計劃,
以一個一個的定點,如:鄉鎮市,或是國家公園等區域範圍,
逐步進行拍攝取材。
這次活動暫定再五月初至五月中的假日,
首站地點就以關渡(台二主線起點)至淡水(滬尾),
大概先確定取材的地點(如下圖),
所列這些景點大部分以前都去過,有些地點我也拍過360°環景...
這些景點應該是無法在一天的時間內取材完畢,
不過這也算是個起步,
接下來就是看實際行動之後再來進行後續的修正與調整。

而這當中,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參與,
匯集更多的想法與技術,逐步將此一計劃實現...

台二線取材計劃 首站----淡水取材點

星期三, 4月 05, 2006

國立台灣博物館----臺灣現代知識的啟蒙地

為了參加WWP每季一次的徵稿,經常都要如何能夠符合徵稿的主題,又要能彰顯台灣本土在地的特色而大傷腦筋。並不是說找不到題材,而是在於有太多的景點都有其特色,但在眾多的景點之中卻只能擇一參加徵稿...

每次的徵稿,心中都列出一長串的拍攝清單,這次三月份的主題『Borders』也不例外。事實上,歷次為WWP主題進行取材規劃,經常會有不期而遇的因緣際會,找到適合的景點。此次取材的『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大廳,就是二月份前往高雄茂林鄉,巧遇至當地進行研究考察的李組長,透過其協助,進行取材拍攝。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博物館,建造完成於大正四年 (西元1915年)。再度踏進博物館,熟悉的中央大廳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圓頂的彩繪玻璃再度呈現與眼前,整修後的大廳、圓頂彩繪玻璃更加富麗堂皇。

置身於大廳的空間當中,三十二根高聳的柯林斯式柱式、精緻而華麗雕飾與彩繪玻璃花窗,感覺時空完全靜止,所謂的 Boder,無論是實體的空間線界,或是形而上的心靈、歷史文化的領會、傳承,在這若有似無地、只能意會卻難以言傳存在著...

在浩瀚的網路裡,資訊的傳遞,不像傳統觀念中有一可以定的實體疆界。實際的空間,透過電子、數位的傳遞,人與人溝通媒體的更替,可能最後一個藩籬就是在於個人的心境。希望在意識型態上,不要有一堵無形的Border阻礙彼此之間的互動溝通。

最後,要再度對於安排拍攝與撰寫WWP『Border Within a Museum』解說文案的李子寧組長表示最深的感謝之意。


相關參考網站:
國立台灣博物館

光華雜誌:百年滄桑與風華──國立台灣博物館

遠流博識網:認識國立台灣博物館

星期日, 3月 26, 2006

Shanghai 黃浦外灘夜景

最近在整理數位相機所拍攝的資料,
將原來燒錄成光碟的檔案在回存至電腦,
也不過幾年的功夫,
有些光碟的資料已經毀損而無法讀取。

事實上,
影像資料的保存是很費事的,
傳統的底片也有發霉的問題,
要複製(Dup.)備份時在費時費事又花錢...

數位檔雖方便,還是要勤加備份,
否則檔案毀損,則連個影子都看不到,
所有的心血就付之東流啦!

言歸正傳,
話說2002年五月,因公務前往上海,
那時候手上有一部傻瓜型的DC---Fujifilm FP-601z,
沒有底片花費的壓力,就會隨手亂拍,
底下就是當初在上海路家嘴朝外灘所拍的。

事實上,
習慣於135SLR相機的廣角鏡頭,
對於普通DC的視角就會很不滿意,
早在使用Film相機時,
就已經對接成寬景的畫面很有興趣,
有了DC,當然有就更接深入研究接圖的技術。

從浦東陸家嘴國際會議中心拍攝外灘這張畫面,
總共有13張畫面,
找到影像檔重新接合而成,
結論是,
只要拍攝時儘量取的最好的品質與紀錄,
日後隨著軟硬體的提昇,
總會有許多幫助的。

當初也有以GPS將拍攝點紀錄下來,
現在有了Google Earth,整個場景又歷歷在目了,
浦東陸家嘴的東方明珠,
隔著黃浦江的虹口、黃浦、南市等區,
諸如和平飯店等知名地標建築都可一覽無遺,
結合各項科技,攝影可真是好玩的東東!

GoogleEarth kmz檔下載

星期六, 3月 25, 2006

Taiwan 360° VR Panography Forum

台灣360度虛擬實境與全景攝影論壇
這個網站論壇是由Mike所架設,
提供一個大家參與360°環景拍攝研究討論的地方,
而原來在Google的『台灣360°環景攝影』也就宣告"終止"
(cease, abolish, suspend, discontinue, terminate, abeyance...) 。

剛開始,沒什麼內容,
但希望透過大家的參與、討論,
讓論壇能蓬勃發展以及相關的活動能夠蓬勃發展。

當然,Blog這邊有新內容,
在時間許可之下,還是會持續發表新作的。

星期日, 3月 12, 2006

嘉義市中央噴水池

  台灣近幾年來,感覺對於有關政治的議題總能引發各界的爭辯,但往往卻無益於一般升斗小民生活上民生經濟的提昇...過度泛政治化的結果,有時會模糊了焦點,變成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結果。站在不同的位置,是會有不同的見解角度與思考方向。

  就2006年3月11日的嘉義市立委補選,從新聞中得知藍綠陣營的人馬依據傳統聚集在噴水池前造勢,據說現場匯集收方人馬約五千人上下。每逢選舉,投票前的選戰最後一夜,各方在噴水池前匯集人群的造勢活動,變成一種由來已久的傳統,而中央噴水池儼然成為嘉義市地標。

  當然,我不在現場,也就未能紀錄現場360°的場景,倒是剛好二月份剛好有路經嘉義,也有紀錄下這所謂民主聖地的噴水池...

  在途經嘉義時,由友人介紹,至中山路噴水池旁,免不了像一般的觀光客聞香下馬,光顧了聞名全省的嘉義雞肉飯。其實,各地的小吃,再我而言都只是一種經由廣告包裝的商品,能保有傳統原味的並不多,當然啦,所謂的原味,也是因人而異,於我,只是要填飽肚皮,然後有精力進行360°環景攝影的取材。

  話說,在嘉義市火車站轉入往噴水池的中山路,發現街道景觀有點向彰化火車站前的模樣。不過彰化火車站前是中正路。還有,噴水池週邊街道的感覺倒有點像新竹的東門(迎曦城門)圓環。會有這些類似的景觀,這跟台灣發展過程,經歷清朝建城(嘉義是諸羅城),日據時代車站(駅えき)附近的開發,接著光復後的街道名稱大幅變更,就產生了許多以中山、中正以及中華為路名的街道環繞在各地火車站周圍,這種因歷史遞嬗變化的現象也是蠻有趣且值得深入研究探討的。或許日後隨著360°環景影像拍攝的景點普及全台各地之後,能夠結合電子地圖來進行跨越時空的台灣文史環境的紀錄,但目前只是一個很渺小的個人想法,如果能匯集各地更多有興趣的同好一同來努力,那麼就像愚公移山的方式,或許有開花結果的一天也說不定...

嘉義市噴水池360QTVR (1,323KB)
GoogleEarth 嘉義市噴水池kmz file

Shareaho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