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9月 05, 2014

QBQ(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360與平面照片視角測試 - 以基隆港西四碼頭為例
360與平面照片視角測試 以基隆仙洞巖洞穴通道為例
360環景連結
可欲之謂善 有諸已之謂信 充實之謂美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大而化之之謂聖 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孟子‧盡心下》

話說十幾年前 相機從底片轉換到數位
在當時 傻瓜型的數位相機大都著重在望遠端
所以要拍攝視角較廣的畫面就很麻煩
一剛開始很不習慣 所以開始研究影像接圖
結果就走上了360環景這條不歸路...

而從進入數位相機之領域後 
逐漸發現影像不單單只是一個表象
在metadata中可納入更多的數據資料

然而 也因為逐漸習慣於360度的視角
就很難向一些人說明影像視角以及透視變形的差異
更遑論要如何在一幅圖像中包納許許多多不可見的訊息

網路雲端來越普及 影像所涉及到的問題也就越加廣泛
而視覺化圖像的許多問題 是很難過語言文字來闡述
所以 就製作了兩幅360環景來說明基本的"視角"
以及衍生的鏡頭朝向方位與仰角

如上圖所顯示 數位影像除了基本的光圈、快門等基本數據外
還可包含拍攝地點座標、鏡頭視角以及方位、仰角
透過一些看圖軟體所提供結合電子地圖的UI介面
來檢視一些圖像不可見的數據資料

而這些資料 將來也應該能過透過一些軟體來進行更多元的運算
透過智能的運算處理 可提供超乎目前我們所能想像的應用

回到鏡頭視角的正題
這次的測試 主要是讓人理解普通鏡頭涵蓋的部分是佔360度中的多大範圍
以基隆港西四碼頭的靠泊船來說
相當於35mm相機的28mm鏡頭(這裡 相機的mm跟鏡頭mm是兩個不同的指涉)
鏡頭實際視角為65.5º 約佔空間中水平360º的18%

有時 從一個百分比數據很難去想像視覺上的比例
但從上面的第二張"以基隆仙洞巖洞穴通道為例"的附圖
就很清楚可知道一張廣角所拍的畫面相當於360還景圖像的多大範圍

同樣地 在第一章附圖中所顯示的輪船
因為是分別站在不同位置拍攝 所以圖像中船舶的大小不一樣
然而 這也是說明了前述 普通DC鏡頭視角不足的問題

在取景時 要將較寬廣的被攝主體納入取景畫面中
就需要退的較遠

除了視角之外
360環景與一般平面拍攝要注意的還有曝光的問題
也就是說 需要考慮從順光倒逆光的階調

就一般的平面攝影而言可能遇到的狀況
就是光源與被攝主體的逆光面
通常呈現的畫面就是"剪影"效果
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會採用HDR功能...

影像本身的編修是一回事
影像背後的故事 則是超越了攝影器材與技術的範疇

要如何呈現更多元的內容
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思索研究與實作

魔鬼藏在細節裡
細節裡也隱含著許多寶藏!

最後 順便提一下
基隆港船舶與仙洞巖的360環景 分別在底下兩篇網誌當中:




星期二, 8月 26, 2014

網頁改版


最近在研究已HTML5格式的360VR展現
除了許多手機與平板不支援Flash格式之外
不能在360環景圖像裡面標示註記

如何可以方便在360還景中針對特定景象進行標記註解
是長久以來一直在鑽研的重點

畢竟 圖像除了視覺美感之外
提供正確有用的訊息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只是 凡事出張嘴說說是很容易
但要具體去執行並完成 那就不簡單了

四處爬文 鑽研可在手機等行動數據上可展現360環景的功能
結果在Local Web Server的設定上就搞不定
左試右試 全然槓龜...

在網路搜尋資料時 發現一些HTML5的網頁模板
想到原有的網站 因為採用Flash語法 一般使用手機都無法正常瀏覽
就決定先來個網頁大改版
今天花了一些時間 抓一些先前上傳到網站分享的圖檔
拼拼湊湊 就生成一個新網頁
只是還是有些細節需要慢慢調校

新網頁網址連結不變 一樣是
http://prozone.dyndns.org/ 或 htp://walker.is360.com/

至於後續 360環景圖像的分享與景點介紹 就需要再繼續努力
沒有專家支援 閉門造車的進展真的是相當有限...

星期五, 8月 22, 2014

HTML5格式的360環景網頁測試

花了許多時間進行360VR的網頁研究與測試

除了HTML網頁語法 還有CSS、JavaScript
一堆指令與參數 完全看不懂
這對只會按快門的人 真是要命啊~

只是簡單地想要在360圖像中標註說明
這一點都不簡單!

標註語法是一回事
要標註的解說內容查證又是另一回事
摸索了老半天 一堆問題搞不定...

網頁連結:空軍清泉崗基地


網頁連結:雲山水民宿

除了網頁可以展現360互動操作之外
更重要的是能夠針對360影像中
各局部需要註記的圖像部位進行標註
也就是人、事、時、地、物的相關說明 

當思考要如何在網頁影像中加上註記
連帶地 需要考慮不同的瀏覽機具
可能會有許多不同的功能展現的問題

從基本的面解析 到機具本身的硬體支援 
像是Flash在許多瀏覽器上無法撥放
所以要採用HTML5
而PC有許多瀏覽器並不見得能完全支援

然後 手機或平板
硬體本身是否有搭載各種感應器(Snsor)
像是GPS、電子羅盤、陀螺儀等等的
沒有這些裝置 許多功能就無法達成預期的目標

突然想到 現代這些行動數據設備搭載著許多感應器
就像人們身體感官對外界的感應
有時候 我們就是無法接收一些"訊息"
造成對於這社會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
認知的不同與差距 往往會造成對立衝突...

其實 許多事物都是環環相扣的
360環景也不單單只是可以旋繞環轉的影像而已...

星期六, 6月 14, 2014

2014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金沙傳奇不思議旅程」

在福隆沙雕展出結束前 前往進行取材紀錄

許多事情 就是在反覆不斷地練習、測試 經由實際執行中去發現問題 
並針對結果產生的各種現象去思考如何修正因應

子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學習360環景拍攝製作過程中
有許多觀念是來自於早期平面設計與攝影 

當傳統實體素材轉換到數位虛擬時
會發現許多因為新科技所衍生問題 

因為科技發展過程
免不了會產生一些以往所不存在的領域
也因為牽涉到所謂的商機
所以各大廠商不斷地創造各種不同的硬體 
各種平台、規格 就形成各種不同的規格大戰... 

然而 新科技發展只是一種表象
就如同廣告詞"科技使終來自於人性"
其背後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去探究的東西 

在進行時空資訊的查找探索時 
簡單的"福隆"二字
使用者針對同一個地點的資訊需求可能有下面的情況:
福隆←貢寮區←新北市
福隆←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國家風景區)
福隆←海水浴場←遊憩設施
福隆←火車站←鐵道←交通(台鐵/時刻表)
福隆←沙雕←活動(日期/主辦單位)
福隆←便當←美食
福隆←25.016555, 121.943000←周邊景點(地圖 直線距離/交通路線)... 

基本上 資料屬性是多維度 所以其關聯鏈結是多重性
就如同1+1=2 但2不必然是1+1的結果
360/180或是2x1, 100-98也會=2

如果我們受限於傳統觀念的制約
就可能忽略掉許多創新的可能性 
(然而 許多可能性 往往也受限於科技發展過程中的各項前後因果) 

隨著軟硬體、網路與技術平台的發展 
原本是概念性的想法 逐漸可以以視覺化的型態來展現 
有些是抽象概念的示意圖
有些則是時間與空間視覺影像解構與重組的呈現

各種製作與呈現方式 並不僅僅只能有單一的方案 
而是具有著各種多元的方法與管道 

問題在於眾多的選擇
要如何能整合出既多樣又簡單的模式
這是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 

底下是在福隆沙雕現場
看到國際組第一名作品:浩瀚/Lords of The steppes 
就隨手環繞四周拍攝了一些圖像
然後上傳至微軟的Photosynth 3D網站測試結果:


2014 fulong international sand sculpture art festival by walker360 on photosynth

有時候 除了酷炫的效果之外
其背後所欲傳遞何種訊息 也是很重要的!

星期二, 6月 03, 2014

飛行的年代-中華民國空軍特展 360°環景

在台北市仁愛路三段上的空軍總部舊址舉辦的特展
早在三月份就已經知道這個訊息

更早之前 就已經在關注、思考如何至空軍總部舊址進行360環景記錄
曾透過臺灣360環景協會的會訊詢問大家的意見
最後的結果是不了了之...

當在整理資料時 又發現此一特展的訊息時
又透過會訊邀集協會成員前往取材
結果就是在預定地五月十四日 至此一地點進行拍攝紀錄

在五月梅雨季節中 當天的天氣真是好得出奇
(就是攝影而言 戶外有藍天白雲 感覺就是很好!)

就個人進行360影像取材拍攝而言
行前的計畫與取材準備是免不了的
但 無論前期準備得如何周全 跟現場實際作業還是會有所出入
(如果都如預想的狀況 那就根本就不需要進行實地作業了~)

取材作業基本可劃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
亦即1.前期作業 2.現場取材 3.後製作業

第一項的時間可能可往前推導到數年以上的構思
而第二項則是三項中最簡單的作業---按快門...
頂多只是耗費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可結束作業

第三項的後製 則是另一項無窮無盡的作業
也就是說 無論影像畫面、背後的故事 都會隨著時間推展
而演繹出許許多多與時俱進的"內容"

話說 像這種開放參觀的活動 最麻煩的是如何避開閒雜人等
人物該不該出現 畫面中出現人物對於場景的詮釋
以及有哪些須注意的地方等等...

通常 在這種活動展覽進行取材
免不了就會影響到參觀者的觀賞行動
而許多情況下 參觀者本身的行為也是頗令人無言
例如大聲喧嘩、追逐跑跳...
以及為取得畫面佔據一地久久不離去(我就是屬這一類 >"<)


回到空總舊址的取材
當天就依照會場的展示動線環繞一圈
(部分拍攝標示點 因位於室內 導致GPS接收出現誤差)

針對室內與戶外 各選一幅進行後製

當以360呈現室內空間時
對一般不曾到過現場的環景瀏覽閱覽者而言
可能對於該空間對應的方位沒有任何概念
這是360天旋地轉只注重新奇噱頭的通病

要如何傳遞對閱覽者有用的訊息
這一點比現場空間導覽設計本身 要有更深一層的思考

另一項需要去思考的問題則是360圖像背後的意涵
就是除了賣弄"環繞"的噱頭之外
畫面中呈現之影像包含著那些"故事"?


以入口處建築物前的這架F-104G而言
機身上的4348編號 就可找到國共113空戰的故事
(1967, 民國56年1月13日 "海峽上空最後一場空戰" 機隊如下:
        一號機 : 蕭亞民中校 座駕"4347"
        二號機 : 胡世霖少校 座駕"4344"
        三號機 : 楊敬宗少校 座駕"4353"
        四號機 : 石貝波少校 座駕"4348")
只是 在那個敏感的時代 許多官方所遺留的公開記載不多 且很難考證

相較於現今海量的訊息 要如何辨識資訊的真偽 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雖然資訊唾手可得 但如何慎思明辨 卻是要花費一番工夫~

視覺影像透過網路進行檢視瀏覽
以360環景為例 是否每個人都能正常的檢視環繞圖像?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畢竟每個人的機具、系統、軟體都不盡相同

像是在Google Maps當中
Google地圖街景連結 [室內] [戶外]

在PC與Android手機中都可正常瀏覽
但在iOS的機具中就只能呈現出2:1的平面圖像

而製作成HTML5格式的網頁

HTML5 360環景連結 [室內] [戶外]

在iOS中 是可以結合iPhone或iPad的陀螺儀
但在Android手機或是PC 就沒這項功能

所以 當進行現場取材時 一方面要做好事先準備工作
而在拍攝時 也需注意到那些是重點
發布時 更要注意到展示呈現與內容的正確性

然而這一切都不是一蹴可及
所有都要不斷地勘誤修正與調整!

就這一篇網誌的標題
實際上對於展場"飛行的年代-中華民國空軍特展"的介紹並不多
而比較是著墨在於"360°環景"的探討
然而 真正的重點 還是在需資料訊息的傳遞

以"飛行的年代-中華民國空軍特展"室內展示的部分
能夠將日治與民國時代的人物進行整合
就個人而言 這真是相當不錯的一種呈現
在不同的統治者地下 土地與人民是有其文化上的傳承

大時代錯綜複雜的背景 有其因果對應關係
要如何避免意識形態的刻板印象造成對立
這是在影像背後 值得深深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補上一個Google地圖嵌入的IFRAME

Shareaho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