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月 27, 2014

土庫岳(大坪山)一等三角點

2014.01.23 新北市 深坑鄉

土庫岳(大坪山) 標高389公尺,深坑、南港的界山。
山頂設有一等三角點、衛星點、重力點及一等天文點基石。
與東北角的燦光寮山、七星山、大棟山、獅子頭山,為環台北盆地具一等三角點的山峰。

因為位於深坑與南港的交界
所以 從南港端的更寮古道登山口上去
就搭乘大眾交通系統前往而言 在行程安排上會比較方便
1.捷運昆陽站下車,轉乘小5公車至「舊莊二站」下車。 
2.公車212、276、306、645至「舊莊總站」下車。

在舊莊總站下車後 步行約700公尺
就可看到位於舊莊街122巷口的登山口標示牌

Google 地圖 車站至登山口路線


從登山口為起點一路往上 首先在步道200公尺有一開闊的位置
朝西展望 可看到國道5號北宜高(蔣渭水高速公路)的南港隧道

續行往上一段路後 會經過一柏油路 需右轉前行
才能在馬路邊的左側接上另外一段步道

底下的路徑圖 是利用GPS所記錄的軌跡檔製作而成的路線圖
如此一來 就可將登山之行徑軌跡的坡度與衛星地圖影像作一比對
視覺化的影像 可讓坡度的陡緩會更加明確

在這反"之"字型的路線 左下往上路線的轉折點之處
是另外一處接柏油路的位置 此處地名為"舊莊更寮腳"

附近有一座"護國九天宮" 也是奉祀關聖帝君之忠孝堂 是一正統鑾堂
這邊的視野展望相當良好~
(因奉神明指示 不得拍照 所以就未能留下360環景影像紀錄...)

寺廟前方底下的民宅 係由早期土角厝翻建
正門左左右的石牆 還分別留有當時防範盜匪的"槍孔"
也算是此地一個具有歷史意涵的特有"景點

接著 就繼續往更寮古道的登山口前行
向土庫岳山頂邁進 最後終於順利抵達山頂平台
途拍攝取材 也花費了不少的時間...
(其實是年紀大 又沒持續運動 體力不行了... >"<)

來到土庫岳山頂 此處設有一涼亭
還有一面"望高寮"的解說牌
而此行最主要的目的 當然就是進行"一等三角點"的取材
三角點前面 還有一面白鐵金屬的"一等衛星控制點"標示牌

雖然科技進步 一些測量也由數位所取代
然而 還是石頭的三角點 有一具體的地標
可讓人有踩踏先民走過的路徑 去探索那山林中的"瑰寶"
兼具有時空意涵的標石 還是令人引發思古之幽情~XD

登山踏青是一回事
取材紀錄也是一回事
後續資料整理 更是一回事

登高必自卑 行遠必自邇
許多事情 都是要花費時間 腳踏實地
理想與願景 是要花司兼探索思考與醞釀
最後更需要一步一腳印地慢慢建構 逐步向前邁進~

星期六, 1月 25, 2014

照片影像檔的時間紀錄

拍攝之前 故意不校準相機的時間
(也可以說是刻意偷懶吧
 但另一方面 也是想藉此來了解其間差異
 以及往後遇到時間錯誤時 後續要如何進行修正)

拍攝完之後 重新驗證影像紀錄的時間
一個做為時間修正參考標準的方式 就是拍是具有秒計的時鐘
此時 又會衍生另一個問題
如果時鐘未經標準時校正 那不是"刻舟求劍"嗎!?

回到基本的問題
為何要在乎相機的拍攝時間?
因為 要跟GPS所記錄的座標同步
參考的依據就是時間

當要取得影像本身的時間做為與GPS定位同步依據的時候
拍攝時當下的時間就變得相當關鍵
然而 一個檔案有許多"時間"標註欄位
就Windows作業系統下 以我使用的Vista版本而言
在檔案總管中顯示具有時間日期的欄位就有16個之多...

因為個人的影像紀錄
是採用年月日時分秒的數據來做為檔案命名之依據
這時候 拍攝影像檔的時間紀錄就變得相當重要

平常隨手亂拍 時間依據就算有秒差 也沒多大的影響
一般日常生活中 時間以"分"為單位就已經足夠
但作為取材紀錄 則務求精準
雖然GPS也會因接收訊號強弱而有誤差
如果說是連基本的時間都不正確
那麼後續所得的數據之精確性就蠻有問題的
(這有點類似在網路上 一堆人雖著不實的訊息爭辯不休一樣
 基本的訊息有誤 卻將之當成真理執迷不悟...)

回到基本的問題
影像檔本身的時間 從一些特定的軟體去檢視
可發現同一個時間點裡面 時間也不一定一致
檔案時間還可分為"檔案製作時間"跟"檔案修改時間"
例如 影像從記憶卡複製到硬碟 其時間就會變動

而實際上 當影像檔隨著相機畫像數增加 檔案也跟著變大
這時候按下快門的時間跟檔案紀錄完成的時間就會分別成為
"檔案製作時間"以及"檔案修改時間"
檔案大小 還有記憶卡的寫入速度 都會形成秒差的變數...

只有檔案的時間正確無誤
透過GPS紀錄的座標寫入才會正確
(時間的正確 並不表示GPS紀錄座標數據是精確無誤)

最後 將具有座標數據的影像在地圖上檢視與勘誤
當然 衛星地圖的位置也不盡然是正確無誤
但主要是修正差異太大的圖像位置

影像拍攝位置的正確與否 跟紀錄的時間有莫大的關係
而精確的位置 則有助於空間影像方位的確認
例如 在視野展望良好的位置
可透過遠端地標方位夾角來定位出更精確地拍攝位置

至於說 這些精確的數據有甚麼用?
這就跟一幅地圖由啥用途一樣
就長遠的觀點來看
影像是屬於時空的紀錄
真善美的概念而言
一幅影像 除了視覺美感之外 真實的內容也有其重要性
我想這也是照片稱之為"写真"的緣由吧!

星期五, 1月 17, 2014

Google Street View 360 test

電影《劍岳‧點之記》

《劍岳‧點之記》電影


"點之記"是指:
基準點(三角點、水準點等基準多角點)的設置、測量之記錄

原作為新田次郎之小説作品《劔岳 点の記》

是描述一百多年前(1906年 明治39年)
一位日本陸軍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文官測量員柴崎芳太郎(淺野忠信飾)
受命前往人跡罕至的北阿爾卑斯山脈劍岳峰頂 進行探勘測量工作
以填補日本國地圖上最後的空白...

片中有許多氣勢磅薄壯闊的山岳、雪地景色令人感到驚艷
搭配許多悠揚管弦演奏的背景音樂 更增添劇情的張力

因為本片的導演就是電影攝影出身
1939年7月出生的導演 木村大作
在拍攝此片時已經68歲
堅持以自然眼界觀點 全片均為實地現場取景拍攝


(影片中的許多場景 都可經由擷取螢幕影像進行接圖後製成壯闊的寬幅畫面)

有別於一般登山片 電影中的主人翁柴崎芳太郎身負量測任務
在片中帶到了一些大地測繪的鏡頭
由於長官交付要與民間登山隊(日本山岳会)競爭 爭取第一登頂的英名
也增添的不同心態下攀爬高山的省思

其實
觀賞這部影片 主要也是因為有"測繪地圖"這樣的內容情節
由於在平常趴趴走亂亂拍 都會想除了將視覺影像記錄下來之外
也要將一般人忽略的數據資料
包含拍攝所在位置以及鏡頭朝向方位訊息給忠實地納入影像檔中

因此 在觀賞影片之餘
腦中也回想以前閱覽過有關測繪的科普書籍
「萬物的尺度:
 一個理想、兩個科學家、七年的測量和一個公制單位的誕生」
以及 「尋找地球刻度的人」



當《劍岳‧點之記》劇中 主人翁自問「製作地圖是為了甚麼」後思索出
「地圖不是為了國家 而是為了在那裏生活的人而必須存在的吧!」

這時候不禁想起 現在的許多地理圖資的建構及相關應用
都是百年之前難以料想的

像是Googel地圖/地球 有360街景以及3D建築
除了查詢地址地點之外 還能做路徑規劃與前往目的地的導航...
資料內容透過不同的載具 還能衍生更多元的應用

在思及資料活用的同時
卻也想起透過網路可檢索查詢訊息
而大部分人似乎是習慣媒體餵食短淺粗俗的新聞
當爆量的訊息充滿惡意挑撥不實的內容
一群人就如同無頭蒼蠅迷失在一堆假議題的爭辯之中
(開放多元的社會 任何的議題 都可以百花齊放~)

這也可能是社會長久以來欠缺正確、共通的"基石"
社會沒有將法治當成準繩 如同空間沒有精確的基準點
當發展日益擴大 偏差就因此而產生
彼此沒有共識 發展就容易迷失方向...

只是 相較於大型工程
基礎建設通常是看不到 也容易被忽略
但這些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電影《練習曲》(英文:Island Etude)有一句對白:
「有些事現在不做 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而在《劍岳‧點之記》(劔岳 点の記)中也有這麼一句對白:
「重要的不是做了什麼 而是為了什麼而做
 不讓自己後悔 堅持下去才是重要的」

星期三, 1月 01, 2014

UAV (Drone)

先前新聞有報導過Amazon採用Prime Air UAV進行"快遞"

Amazon Prime Air
發佈時間:2013年12月01日 


隨後新聞報導HDL也跟進
DHL in testing phase of copter delivery
發佈時間:2013年12月11日

當大公司針對一些新創意商機開始有所行動
公部門就必須針對相關行為進行立法 以避免些後續衍生的糾紛

前幾天US TODAY 新聞報導到FAA(美國聯邦航空總署)
宣布將於6個州或機構設立無人駕駛飛行器(UAV)的研發及測試場址
就是美國政府針對UAV未來的發展開始關注
(當然 這可能是各產業團體展開遊說角力的一部分)
FAA names 6 sites for testing drones

實際上如果有在關注UAV的發展
就可發現MIT(麻省理工學院) Senseable City Lab
早已針對UAV的創新運用展開研究

SKYCALL
發佈時間:2013年09月12日 
(題外話 00:32 可看到先前所討論的「從"快門"談起」"Globe Shutter"之現象) 

更早之前 英國The Telegraph
就有餐廳使用UAV來"端盤子"的實際應用之報導
Sushi restaurant launches flying 'iTray' waiter service 
12:09PM BST 10 Jun 2013 


YO! Sushi: The world's first flying waiter - the 'iTray'
發佈時間:2013年06月07日

除了UAV之外 還有一個不算新的新商品 3D Printer
等有機會再來探討這玩意兒的應用
(已經有人在開發3D列印食品... 未來 可能荷包蛋也是"人工"製造的...)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而我們應思考 於使用新科技產品 是否也要注意到"役物而不役於物"
(敗家添購可用來炫耀的新產品 永遠是令許多人難以抗拒啊~~)

同樣地 長期關注一個現象 會發現許多有趣的關聯
不單單只是看到物質表象
有時候背後隱含的內容與訊息 往往更能引人入勝~

Shareaho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