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06, 2014

社團法人臺灣360環景協會 定期舉辦講座的想法

在外出進行拍攝取材
經常會有人好奇而來攀談

當進一步向之介紹「臺灣360環景協會」時
往往很難簡單且清楚描述協會在進行啥工作
雖然在目前使用電腦上網方便
使用智慧型手機者也相當普及
但說到瀏覽360環景 這就有許多人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就算是Google地圖有提供街景(StrreView)功能
但並不是每個人曾用過Google地圖 更遑論"街景"是啥玩意兒...

同樣地 個人鑽研360環景已逾十年
這當中面臨了360環景瀏覽的許多變革
網頁瀏覽方面
從一開始的使用Java語法、Quicktime到Flash、HTML5
瀏覽器具也從電腦拓展到平板與智慧型手機等行動數據設備
不同的機具、作業系統平台 有著不同的限制

眾多的系統設備 造成使用不同工具 會有截然同的結果
這往往是拍攝製作360環景者 很難以一己的觀點套用到所有使用者的閱覽經驗

再者 一幅360環景 所要表達的以及所欲傳遞的訊息為何
這又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

以個人的比較單純的想法
就是透過全面一幅可以讓閱覽者透過自主操作動態旋繞的環繞的畫面
去認識一個空間的景觀
例如這個七星池的360VR網頁

然而 只是一個單單可以天旋轉地環繞的網頁 那是遠遠不夠的
最好還能有該地的相關介紹
因此 又在「Formosa 360° Virtual Tour
發布了一篇網誌「20140201_台北-北投-七星池


當然 除了一個地點現況的介紹
如果能在歷史文獻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那就會更有意義
這也是更早之前 在網誌發表的這篇「講古」PO文

這些都是在進行一系列的測試
是在思考與嘗試如何在一幅浮面的影像 附加更多元的訊息
除了表象的軀殼 有著更深邃的靈魂

也就說 除了視覺畫面之外 增添當下的訊息
有了基本資料 再進行過往歷史的考證 讓內容更加充實

站在內容的時空維度記錄
取材拍攝、發布整理的時間點是相當基本的資料
如果能再延伸到語音 那就更理想了

所謂的語音 最基本的應該就是一地地名的發音
許多地名 在地方方言中也隱含著某種程度的意涵
相同的一些文字 有時候會因不同的意義而有不同的發音
這在專有名詞 以及地名是是很常見的
所謂的"鴃舌鳥語"(參見維基"臺海使槎錄"條目 )
如果能知道其典故 那就更具有文化傳承之意涵!
(個體與族群之間 如果能透過相互尊重 正面良性溝通 應可化解許多無謂的紛爭)

綜觀上述論點 就可知道看似獨立的議題
細細深入研究之後 其實是環環相扣 有著錯綜複雜的相互關聯!

也就是因為單純以360環景 可衍生出許多跨領域的整合
而要闡述各種關係 必須有更多的人 以更多元宏觀的角度來探討
針對此一想法 就有了以臺灣360環景協會 透過定期舉辦"講座"的芻議

有了想法 接下來就是要如何去落實
諸如日期時間、地點的敲定
要如何廣為宣傳 讓有心參與的人能接收到訊息
以及擴大讓更多的人可以投入進行分享
包含 內容主軸要如何由各界達人參與修訂擴充
一切都是要仰賴腳踏實地逐步去推動運作~

星期一, 3月 03, 2014

影像檔之XMP

先前與臺灣360環景協會的一些成員討論到有關影像的metadata
一般人大都認為360環景都要使用高檔的相機、具有專業的後製編修技術...

然而 個人鑽研360環景十餘年來
越發覺得不一定要透過相機才能製作出360影像

同樣地 影像除了視覺可見表象之外
那內容所能展現現的 還可在metadata中做文章

有使用臉書(Facebook)的人
應該可發現再相簿中一些有人物照的影像
可針對個別的臉孔進行人物標示

針對此一功能進行研究
進而發現Picasa相簿 以及Windows影像中心都有臉孔辨識與標示的功能
而在android系統底下 Picasa之辨識功能還能跟通信錄聯絡人整合在一起

因為從事360影像
突發奇想 想透過影像標示功能來作為影像中景物註解的標示
經由一番實際操作測試之後
發現這是可行的!

原本一幅圖像是要另外編輯 加上框框用以標示要說明的部分
例如先前我在一張古地圖上加註標記位置


但這種方式 如果不是採Photoshop之類可設置圖層方式
基本上 在JPG之類的圖檔 就等於破壞了原始圖像之完整性

假使採用XMP的圖檔加註方式
則正常的圖檔瀏覽 可維持原圖的樣貌:


但在具有XMP標示顯示的看圖軟體
像是前述的Picasa

或是Windows影像中心

當然 這樣的使用 是不合"人物"標示的使用規範
但 這卻是圖像管理的一種方式
也就是過影像metadata的加註
就可很方便地在海量的影像資料中檢索出所要的畫面

撇開我這中用來標示雜七雜八的圖像內容
單純地在照片中找到聯絡的對象
(沒錯 就是標示的人名 可與聯絡人的資料配對)

在瀏覽一幅合照 只要點選有標示人名的臉孔
就可選擇要透過電話 、e-mail盡興聯繫
或是直接到這個人的社群網站去留言哈啦~

這也就是意味著在未來
圖像、文字等資訊 都是活的連結~

更擴大一點的延伸
一些訊息 也能搭配電子地圖跟行事曆進行活用
例如 我們可在某個空間座標點留下提醒之類的訊息
(就像在行事曆進行待辦事項提醒)

當我們進入預設的空間範圍領域
則手機之類的行動數據設備便會提醒我們原先計畫的"內容"
如果使用智慧醒手機聽音樂 就會有語音插播
戴著Google Glass就會迸出提示訊息之影像
這當中 當然也能納入商家特賣活動的廣告訊息...

以這樣的思維來推導
在未來 我們的生活周圍會充斥著滿滿的訊息
而事實上 我們早已身處在這樣的環境而不自知
因為我們不見的有相關的機具能夠解讀我們周遭的訊息

傳統的溫濕度計、指北針、測光表、輻射計...
都是用來計量大自然不可見的"訊息"
而數位科技 則提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訊息
除了自身與他人之外
更進一步地提供了自我過去與未來的對話~

Shareaho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