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15, 2014

滾石不生苔

西諺有句話:「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直接翻成中文就是「滾石不生苔」

最近在閱覽一本《閱讀整理學
在第一章 以自我為中心的「加工」(p.60)
作者外山滋比古提到「滾石不生苔
英國人的詮釋是
"一直滾動的石頭上是不可能長出苔蘚來"

也就是說 如果石頭不滾動
表面就生成一片青苔 逐漸包覆住石頭
朝三暮四地轉業 沒有定性 是難成大器

在這觀點裡 附著的青苔被喻為財富、成就
是需要慢慢累積而成
其下接另外一句就是"轉行不聚財"

而這句諺語 流傳到美國後 卻有另外一種詮釋:
如果石頭不滾動
表面就成一片青苔 逐漸包覆住石頭
然後就會失去石頭原本的變貌
意指安於現狀 就不會有閃亮的未來

深入去思考兩種觀點 卻能夠衍生出更多的觀點
前者是隱含著隨遇而安
而後者可能是隨波逐流
當有上述解釋的有對錯評價的時候
就表示已經有了"預設立場"

而實際上 我們是很難脫離本身主觀的意識形態
因為超越自身的經驗、知識 本身就是難以想像與理解
所以往往就會預設立場 排斥他人的觀點
目前社會的選邊站 貼標籤 就是這種情況
(其實 所謂的"這種情況" 本身就是源於媒體報導所形成的"觀點")

回到「滾石不生苔」這句話
撇開非A則B的二元化觀點
我們也可以去思考 怎樣的石頭材質與形狀容易滾動
而哪種品種的青苔容易孳生
溫溼度、光線照射對於石頭生苔結果的影響...

然後 要如何從"坐而論道"的鍵盤嘴砲
進而"起而力行"直接採取行動實做 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ㄧ如"歧路亡羊"所指的
事物複雜多變 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怎樣才是"正確" 這又是一個主觀又容易爭辯的議題

話雖說如此
但現在科技發達 許多資訊可透過網路搜尋
可得到各種不同的面相與論點
雖然有點像"瞎子摸象"
只要不以偏概全 就能從從中獲取更多元的觀點與新知

當然 知識也有其賞味期
畢竟從科學角度來說 :「科學是可重複驗證的和可否證的」
接收到訊息 多方查證與檢驗
盡信書 則不如無書
不偏執 不迷信 多思考 就能有更多的收獲與受益~

星期五, 10月 10, 2014

相簿分享測試(後續)

不是自己做過的事 怎麼會記不起來勒?

每個當下 我們所聚焦關注的事物可能會有不同
再者 未能意識到的 或是超越當時知識、能力所及的時候
許許多多的"東西"就往往被忽略

因持續在鑽研資料的彙整
並想將許多個別檔案建立關聯
這是個大工程!

雖然以個人的知識與技術想要處理這些 實在是眼高手低 力有未逮
但試著去嘗試 想知道結果是會如何 這實在是很誘人啊~
(所以 現在做的事 也要將之記錄下來作為備忘)

話說 先前試著將2003年所拍的畫面
分別上傳至G+與FB 想進行一些測試 (上一篇有提到)
 ● G+ 2014-08-23
 ● FB 20030823
(事事物物都會因時間而改變 所以三不五時就要測試是否會有新的發現)

通常人們透過社群網站建立相簿 上傳照片是為了分享
有些則是用來作為業務行銷
斂財詐騙者也不在少數 XDDD

言歸正傳
上傳到G+相簿的圖像 G+自動生成了一個"故事"(Story)
週末在香港 - Google+


而且很聰明地估算出拍攝地點是Tsim-Sha-Zui(尖沙咀)


不過 這時卻發現這個"故事"(Story)有個大錯誤
那就是我只上傳8/23日當天所拍的
而G+故事日期期間竟然是顯示為"4天"...

這其中必定有問題!

開始著手鑽研問題之所在
因為G+應該是根據影像檔的medadata
而這段時間是自己一個人在香港九龍趴趴走
所以只能從這期間的影像資料進行比對 

雖說當時是有用GPS記錄部分拍攝點的座標
但當時因為GPS資料轉到電腦傳輸介面與軟體等諸多問題
且GPS的記憶體有限 所以也就沒有保留下軌跡
根據在維多利亞港拍攝手持GPS的畫面 也僅有時間而無日期

所以就再比對23與25兩天的影像來判斷在場與不在場的狀況
同一個下午的時段 25日是在赤鱲角機場準備搭機返台
(考慮交通車程與機場櫃檯報到)
那麼 影像拍攝日期的正確性與否就可得到確定!




接著就要再深入探索日期錯誤的可能性
在先前的研究 Windows檔案總管中 日期大概有7種
而每次進行編輯 或是檔案搬移、複製時 也有可能升成一個時間點
可能因為使用的軟體不同 而產生日期變動的屬性欄位有所不同

十幾年來 因為電腦、硬碟出錯
進行資料救援 也有可能是問題之所在
總之 軟硬體升級
都可能會因為metadata欄位定義不同而產生結果差異


在此次進行的資料上傳到社群網站相簿的測試也總算又學到一些新的經驗值
從影像metadata與影像辨識的技術再做深入的思考
在大數據時代 電腦的智慧比對已經超過大部分人所能想像

從可見的影像 到不可見的數據
現階段已可拼湊出一個"模糊"的整體輪廓

試想未來 大型機構的人資部門
可透過社會事件或是一些特定場合地點活動的新聞事件是否有員職工出現
再經由電腦進行比對分析作為各種人事調整參考依據...

凡走過 必留下痕跡
覆水難收 在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 就算有所謂的"right to be forgotten"
也只是被大型搜尋引擎"忽略" 而不是實際上煙消雲散般地消失

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不會因為我們腦筋遺忘而不復存在
實際上 有一堆像是"Internet Archive: Wayback Machine"隨時在幫網站進行備份
那麼 我們日常生活 又豈可不更加謹言慎行!?

星期二, 10月 07, 2014

眼見為憑

影像照片 有人稱之為寫真
如果粗略地照字面意思來解釋"寫真" 那應該可說是"描繪真實"

可是問題在於現在許多照片都透過一堆軟體、APP修飾
甚至透過PS進行"無中生有"或是"塗抹清除"的情形...

在數位化的時代 影像編修是一種肉眼可見的結果
而metadata 則是需要透過程式解讀的訊息

由於在鑽研360環景拍攝製作的緣故
連帶地就會關注到metadata的問題
其中有一項個人比較在乎的 就是影像拍攝地點
目前這個記錄是透過GPS寫入影像檔來完成

至於說 在沒有電子地圖的情況下 就是標示出拍攝地點名稱
在某些影像編輯檢視軟體 是可於電子地圖進行拍攝位置標示
然後會將行政區與地名 根據標定的區域點寫入影像檔metadata當中

當然 行政區與地名 也可採手動方式在個別欄位中輸入
但 最近在比對、檢視資料時 發現一個問題
(應該是許多問題 但其中一個比較"特殊")

上圖的影像 是GPS軌跡記錄套疊在OSM(開放街圖上)
會進行資料核對 是因為「新北五股_炸開獅子頭隘口紀念碑」這篇網誌

所在地點是新北市五股區的獅子頭(八里左岸自行車)的釣魚平台
以行政區域位置來說 就在新北五股、八里與台北士林行政區的交界處

從附圖當中 可明顯看出釣魚平台半圓形突出的範圍已經進入到士林區
這個時候 在釣魚平台所拍攝的畫面 是否要根據地圖的那條行政區界來劃分?

附帶衍生出來的問題是
位置標示是要採GPS的記錄? 還是以地圖為基準?

一般人在檢視地圖 可能看不到GPS的軌跡記錄線條
而只是在地圖上的一個標示點
而且位置點又跟地圖圖資顯示不符

另外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則是360環景圖像中所標示的解說標示
可能會跟電子地圖上的方位有所誤差

接下來需要再深入研究的是
如何根據影像檔metadata中鏡頭視角與地圖上的參考點來反推出拍攝的位置?

除了與地圖套疊的座標有所差異要如何處理之外
metadata的文字編碼也是個問題
分別利用G+與FB上傳同一份影像檔建立相簿進行測試
 ● G+ 2014-08-23
 ● FB 20030823
在上傳過程當中 就可發現medadata文字編碼的問題
(FB影像檔上傳之後 medadata會被清除)

本篇文章的用意在於實驗測試與備忘
有許多繁複的過程 以及思考探索
這些是在瀏覽本篇時通通看不到的

所以 所謂的"眼見為憑" 不見得靠譜
至於單憑己見 就要將之作為大肆評依據的"眼見為評"更是不可取
只不過 沒有事實根據的"流言"總是比要花時間闡釋來的容易散佈

畢竟 無的放矢 箭射到哪裡 就在那個位置畫上靶心
這比勤練射箭技術來得輕鬆簡便!

最後 又想到一個大問題
那就是針對已發佈的文章 在事後發現新事證 又要如何進行補充?
覆水難收的問題 也需要仔細研究研究~
 

星期日, 9月 14, 2014

測試與修練

許多事物的認知
並不是僅只於知悉 而是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去檢視驗證
 也就是要費一番工夫去實際力行

話說 先前得知海軍桃園基地因舉辦地景藝術節而對外開放
就於9/11前往大園進行360取材

畢竟有太多地方不是隨時可以自由進出
再者 隨著物換星移 一地的場景風貌可能因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
更甚者 可能因為經濟開發的緣故而消逝
許多的附著於空間的"故事"也逐漸為人所淡忘 
所以盡量會前往進行取材
(只是 取得資料之後 要再整理發表 經常需要冗長的時間
 通常 就只是存放於電腦硬碟裡...)

關於海軍桃園基地此一機場 之前係隸屬於空軍
曾舉辦過「2004桃園國際航空嘉年華」
當時就曾前往拍攝了一些360環景圖像
一轉眼 十年已經過去了... 
(當年的資料依舊還在硬碟中沒有整理...)

此次再度造訪
除了一貫地進行360取材之外
另外也是針對影像後設資料的完整度進行測試 

主要是影像檔中GPS數據
以及GPS軌跡參數格式的鑽研 

就一般拍照 不外乎就是取得美美的畫面
然而 就文字數據等資料而言
要如何記錄下更加完整且精確的內容
這就不是單靠想像就能成事 

至於要怎樣達成盡善盡美的目標
這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時測驗證

例如 這一張在第七、八機堡前的"Little Planet"畫面 

調閱GPS的軌跡紀錄 除檢視拍攝的位置之外
還有許多作為研判分析的數據

就影像應用層面而言
不單單要有經緯座標 還要有朝向方位 甚至地面海拔高程的數據
這些在日後要建構整體的VR 是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

話說 親臨現場進行360取材
除了像獵人尋覓獵物一樣地探索觀察
要如何面面俱到 充分地展現空間景觀特色
這也是需要去思索的問題

在當下沒看到的 並不表示其不存在
透過適當的工具 我們可以記錄下人類感官知覺難以接收的訊息
利用合宜的工具 也能將許多訊息轉化成可以理解吸收的知識

想像與實際 經常是會有一些差距
所以需要具體去做 然後檢視成果與想像之間的差距

底下這個利用Photosynth網站進行的測試
Six Realms of Rebirth - 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的"六道"分別指:天道、人間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個人以360還景的概念
將前後左右上下 喻為"六合"
而另一個層次的"六維"
則是 點線面三維, 時間, 訊息資料, 心智感受

先前至基隆仙洞巖取材 巖內有一夢龍山人書之石刻:
「三十三天天外天 九霄雲外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作 只怕凡人心不堅」

持之以恆 腳踏實地去完成目標 那每個人都可以超凡入聖
不過 人活著 還是需要吃飯睡覺~

Shareaho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