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月 19, 2008

WTC panography on NYT.com

在網路討論群組看到的一則主題,

內容是紐約時報網站報導世貿大樓工地的新聞,
The $250 Million East Bathtub at Ground Zero

網頁當中配合文稿,以360°環景影像呈現,
輔以現場施工機具運作的聲音,更增添臨場效果。

當然,我所關注到的焦點是在於360°環景的呈現,
就製作上而言,新聞性質的體材是要趕時效,
(可能因此畫面中,中心地面就殘留腳架未處理。)

而從腳架的影像,就可判斷出拍攝時,
架設的相機位置鏡頭軸心點的偏差,
軸心點的偏差可於後續影像編修時處理。

這當中凸顯出一個問題,
那就是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是要急於現場架設控制,
或是後製時再來處理?
這並沒有一定的準則,完全就是依照經驗來判斷。

我就曾面臨限制在26秒內要完成架設、拍攝、撤收,
這時候就只能靠後製編修來解決影像接合的問題,
就一般而言,現場精確的校準,有利於後續影像接合,
單純的場景還無所謂,人群匯雜時就比較傷腦筋,
而最大的挑戰,則是光線、陰影...

回到內容實用性而言,
The $250 Million East Bathtub at Ground Zero
這類兼具"新聞性"與"歷史紀錄"的360°環景
應該會隨著網路Flash Player大量支援而更加普及!

雖說新聞性題材會有時間壓力,
而有些新聞事件往往是"用後即棄"
但站在"歷史紀錄"的立場,
"真實的現場記錄"與"完美的影像編修"
還是希望能有所堅持與兼顧

於追求"品質"的同時,
無論軟硬體,抑或是人力時間的投入成本都相當大
相對於低價市場的競爭,則是一項嚴酷的挑戰,
而這也提供另外一個求新、求變的思考與磨練的契機!

New York Times 網頁

沒有留言:

Shareaho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