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隆沙雕展出結束前 前往進行取材紀錄
許多事情 就是在反覆不斷地練習、測試
經由實際執行中去發現問題
並針對結果產生的各種現象去思考如何修正因應
子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學習360環景拍攝製作過程中
有許多觀念是來自於早期平面設計與攝影
當傳統實體素材轉換到數位虛擬時
會發現許多因為新科技所衍生問題
因為科技發展過程
免不了會產生一些以往所不存在的領域
也因為牽涉到所謂的商機
所以各大廠商不斷地創造各種不同的硬體
各種平台、規格 就形成各種不同的規格大戰...
然而 新科技發展只是一種表象
就如同廣告詞"科技使終來自於人性"
其背後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去探究的東西
在進行時空資訊的查找探索時
簡單的"福隆"二字
使用者針對同一個地點的資訊需求可能有下面的情況:
福隆←貢寮區←新北市
福隆←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國家風景區)
福隆←海水浴場←遊憩設施
福隆←火車站←鐵道←交通(台鐵/時刻表)
福隆←沙雕←活動(日期/主辦單位)
福隆←便當←美食
福隆←25.016555, 121.943000←周邊景點(地圖 直線距離/交通路線)...
基本上 資料屬性是多維度 所以其關聯鏈結是多重性
就如同1+1=2 但2不必然是1+1的結果
360/180或是2x1, 100-98也會=2
如果我們受限於傳統觀念的制約
就可能忽略掉許多創新的可能性
(然而 許多可能性 往往也受限於科技發展過程中的各項前後因果)
隨著軟硬體、網路與技術平台的發展
原本是概念性的想法 逐漸可以以視覺化的型態來展現
有些是抽象概念的示意圖
有些則是時間與空間視覺影像解構與重組的呈現
各種製作與呈現方式 並不僅僅只能有單一的方案
而是具有著各種多元的方法與管道
問題在於眾多的選擇
要如何能整合出既多樣又簡單的模式
這是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
底下是在福隆沙雕現場
看到國際組第一名作品:浩瀚/Lords of The steppes
就隨手環繞四周拍攝了一些圖像
然後上傳至微軟的Photosynth 3D網站測試結果:
2014 fulong international sand sculpture art festival by walker360 on photosynth
有時候 除了酷炫的效果之外
其背後所欲傳遞何種訊息 也是很重要的!
突破框架‧放任想像‧成就無垠境界 『社團法人 臺灣360環景協會』會員招募: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w360ps/hui-yuan-zhao-mu
星期六, 6月 14, 2014
星期二, 6月 03, 2014
飛行的年代-中華民國空軍特展 360°環景
在台北市仁愛路三段上的空軍總部舊址舉辦的特展
早在三月份就已經知道這個訊息
更早之前 就已經在關注、思考如何至空軍總部舊址進行360環景記錄
曾透過臺灣360環景協會的會訊詢問大家的意見
最後的結果是不了了之...
當在整理資料時 又發現此一特展的訊息時
又透過會訊邀集協會成員前往取材
結果就是在預定地五月十四日 至此一地點進行拍攝紀錄
在五月梅雨季節中 當天的天氣真是好得出奇
(就是攝影而言 戶外有藍天白雲 感覺就是很好!)
就個人進行360影像取材拍攝而言
行前的計畫與取材準備是免不了的
但 無論前期準備得如何周全 跟現場實際作業還是會有所出入
(如果都如預想的狀況 那就根本就不需要進行實地作業了~)
取材作業基本可劃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
亦即1.前期作業 2.現場取材 3.後製作業
第一項的時間可能可往前推導到數年以上的構思
而第二項則是三項中最簡單的作業---按快門...
頂多只是耗費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可結束作業
第三項的後製 則是另一項無窮無盡的作業
也就是說 無論影像畫面、背後的故事 都會隨著時間推展
而演繹出許許多多與時俱進的"內容"
話說 像這種開放參觀的活動 最麻煩的是如何避開閒雜人等
人物該不該出現 畫面中出現人物對於場景的詮釋
以及有哪些須注意的地方等等...
通常 在這種活動展覽進行取材
免不了就會影響到參觀者的觀賞行動
而許多情況下 參觀者本身的行為也是頗令人無言
例如大聲喧嘩、追逐跑跳...
以及為取得畫面佔據一地久久不離去(我就是屬這一類 >"<)
回到空總舊址的取材
當天就依照會場的展示動線環繞一圈
(部分拍攝標示點 因位於室內 導致GPS接收出現誤差)
針對室內與戶外 各選一幅進行後製
當以360呈現室內空間時
對一般不曾到過現場的環景瀏覽閱覽者而言
可能對於該空間對應的方位沒有任何概念
這是360天旋地轉只注重新奇噱頭的通病
要如何傳遞對閱覽者有用的訊息
這一點比現場空間導覽設計本身 要有更深一層的思考
另一項需要去思考的問題則是360圖像背後的意涵
就是除了賣弄"環繞"的噱頭之外
畫面中呈現之影像包含著那些"故事"?
以入口處建築物前的這架F-104G而言
機身上的4348編號 就可找到國共113空戰的故事
(1967, 民國56年1月13日 "海峽上空最後一場空戰" 機隊如下:
一號機 : 蕭亞民中校 座駕"4347"
二號機 : 胡世霖少校 座駕"4344"
三號機 : 楊敬宗少校 座駕"4353"
四號機 : 石貝波少校 座駕"4348")
只是 在那個敏感的時代 許多官方所遺留的公開記載不多 且很難考證
相較於現今海量的訊息 要如何辨識資訊的真偽 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雖然資訊唾手可得 但如何慎思明辨 卻是要花費一番工夫~
視覺影像透過網路進行檢視瀏覽
以360環景為例 是否每個人都能正常的檢視環繞圖像?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畢竟每個人的機具、系統、軟體都不盡相同
像是在Google Maps當中
在PC與Android手機中都可正常瀏覽
但在iOS的機具中就只能呈現出2:1的平面圖像
而製作成HTML5格式的網頁
在iOS中 是可以結合iPhone或iPad的陀螺儀
但在Android手機或是PC 就沒這項功能
所以 當進行現場取材時 一方面要做好事先準備工作
而在拍攝時 也需注意到那些是重點
發布時 更要注意到展示呈現與內容的正確性
然而這一切都不是一蹴可及
所有都要不斷地勘誤修正與調整!
就這一篇網誌的標題
實際上對於展場"飛行的年代-中華民國空軍特展"的介紹並不多
而比較是著墨在於"360°環景"的探討
然而 真正的重點 還是在需資料訊息的傳遞
以"飛行的年代-中華民國空軍特展"室內展示的部分
能夠將日治與民國時代的人物進行整合
就個人而言 這真是相當不錯的一種呈現
在不同的統治者地下 土地與人民是有其文化上的傳承
大時代錯綜複雜的背景 有其因果對應關係
要如何避免意識形態的刻板印象造成對立
這是在影像背後 值得深深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早在三月份就已經知道這個訊息
更早之前 就已經在關注、思考如何至空軍總部舊址進行360環景記錄
曾透過臺灣360環景協會的會訊詢問大家的意見
最後的結果是不了了之...
當在整理資料時 又發現此一特展的訊息時
又透過會訊邀集協會成員前往取材
結果就是在預定地五月十四日 至此一地點進行拍攝紀錄
在五月梅雨季節中 當天的天氣真是好得出奇
(就是攝影而言 戶外有藍天白雲 感覺就是很好!)
就個人進行360影像取材拍攝而言
行前的計畫與取材準備是免不了的
但 無論前期準備得如何周全 跟現場實際作業還是會有所出入
(如果都如預想的狀況 那就根本就不需要進行實地作業了~)
取材作業基本可劃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
亦即1.前期作業 2.現場取材 3.後製作業
第一項的時間可能可往前推導到數年以上的構思
而第二項則是三項中最簡單的作業---按快門...
頂多只是耗費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可結束作業
第三項的後製 則是另一項無窮無盡的作業
也就是說 無論影像畫面、背後的故事 都會隨著時間推展
而演繹出許許多多與時俱進的"內容"
話說 像這種開放參觀的活動 最麻煩的是如何避開閒雜人等
人物該不該出現 畫面中出現人物對於場景的詮釋
以及有哪些須注意的地方等等...
通常 在這種活動展覽進行取材
免不了就會影響到參觀者的觀賞行動
而許多情況下 參觀者本身的行為也是頗令人無言
例如大聲喧嘩、追逐跑跳...
以及為取得畫面佔據一地久久不離去(我就是屬這一類 >"<)
回到空總舊址的取材
當天就依照會場的展示動線環繞一圈
(部分拍攝標示點 因位於室內 導致GPS接收出現誤差)
針對室內與戶外 各選一幅進行後製
當以360呈現室內空間時
對一般不曾到過現場的環景瀏覽閱覽者而言
可能對於該空間對應的方位沒有任何概念
這是360天旋地轉只注重新奇噱頭的通病
要如何傳遞對閱覽者有用的訊息
這一點比現場空間導覽設計本身 要有更深一層的思考
另一項需要去思考的問題則是360圖像背後的意涵
就是除了賣弄"環繞"的噱頭之外
畫面中呈現之影像包含著那些"故事"?
以入口處建築物前的這架F-104G而言
機身上的4348編號 就可找到國共113空戰的故事
(1967, 民國56年1月13日 "海峽上空最後一場空戰" 機隊如下:
一號機 : 蕭亞民中校 座駕"4347"
二號機 : 胡世霖少校 座駕"4344"
三號機 : 楊敬宗少校 座駕"4353"
四號機 : 石貝波少校 座駕"4348")
只是 在那個敏感的時代 許多官方所遺留的公開記載不多 且很難考證
相較於現今海量的訊息 要如何辨識資訊的真偽 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雖然資訊唾手可得 但如何慎思明辨 卻是要花費一番工夫~
視覺影像透過網路進行檢視瀏覽
以360環景為例 是否每個人都能正常的檢視環繞圖像?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畢竟每個人的機具、系統、軟體都不盡相同
像是在Google Maps當中
但在iOS的機具中就只能呈現出2:1的平面圖像
而製作成HTML5格式的網頁
在iOS中 是可以結合iPhone或iPad的陀螺儀
但在Android手機或是PC 就沒這項功能
所以 當進行現場取材時 一方面要做好事先準備工作
而在拍攝時 也需注意到那些是重點
發布時 更要注意到展示呈現與內容的正確性
然而這一切都不是一蹴可及
所有都要不斷地勘誤修正與調整!
就這一篇網誌的標題
實際上對於展場"飛行的年代-中華民國空軍特展"的介紹並不多
而比較是著墨在於"360°環景"的探討
然而 真正的重點 還是在需資料訊息的傳遞
以"飛行的年代-中華民國空軍特展"室內展示的部分
能夠將日治與民國時代的人物進行整合
就個人而言 這真是相當不錯的一種呈現
在不同的統治者地下 土地與人民是有其文化上的傳承
大時代錯綜複雜的背景 有其因果對應關係
要如何避免意識形態的刻板印象造成對立
這是在影像背後 值得深深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補上一個Google地圖嵌入的IFRAME
訂閱:
文章 (Atom)